您当前位置:信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官网 > 新闻频道 >首页滚动图片 > 浏览文章
问答间的民生情怀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询问侧记
2015 年12 月31 日下午,一场特殊的“考试”在百花之声南一区会议室紧张进行。之所以称其特殊,一是出题人由10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担任,回答者则是市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和7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二是这场“考试”聚集了我市主要媒体,全程跟踪采访,此外还有部分市人大代表和各县区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旁听”,政府部门的负责人不但要接受现场人员询问,还要接受市民的严格“评判”。
近两个小时里,备受市民关切的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学校“大班额”、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一一得到回答。经过媒体的充分报道,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这一监督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
问之有“据”
询问权是监督法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权之一。近年来,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询问已成为各地“热门”而又慎重的监督方式,因其采取面对面问答,具有一定监督“刚性”而广受社会关注。之前,我市人大常委会已对这一监督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先后开展过菜篮子工程、南湾水源保护、食品安全工作的专题询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对专题询问还没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随着人大工作程序化、制度化的推进,制定专题询问相关规则显得十分必要。
2015年10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信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办法》,详细规定了专题询问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流程,让专题询问有章可循。
《办法》出台之后,作为2015年唯一列入询问计划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询问“幸运”地成为了“首问”。
近年来,我市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迅猛推进,一些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问题日益显现,广大家长和孩子对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义务教育还有更多的期待。为了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事业发展,2015年年初,经过充分讨论,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把听取市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工作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列入年度工作计划。
如何能问到“点子”上,问到群众的“心坎”里?掌握当前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显得尤为关键。
2015年12月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曙霞一行先后前往罗山县、淮滨县、息县、浉河区、平桥区调研。4天,5个县区,马不停蹄,深入到20余所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问卷和采集学校数据共35份,召开2个座谈会。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后,调研组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调研报告。
“尽管我市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但在仪器、设备、图书等方面投入较少。”
“学校布局不合理,城区学校办学压力大,‘大班额’现象突出。调研中了解到,小学最大班额一个班117人,中学最大班额一个班99人。”
“薄弱学校改造任务艰巨,问卷调查普遍反映:部分学校教学公共用房不足,缺少教学辅助用房。”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跨阶段跨学科教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农村和远郊教师呈现向城镇、市区流动的趋势;农村学校体音美教师比较缺乏,体音美课程开设质量不高。”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有待加强,存在数量少、生活设施建设用地不足、缺少生活老师编制、学校负担重的问题。”
一个个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被找出,给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询问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问之尽“责”
有了前期掌握的详实情况,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问起来显得更有“底气”,也更显专业。问前不彩排,现场不作秀,问的大胆内行,答的坦诚实在,问出了压力与动力,答出了责任与承诺。在一问一答中,公开透明、紧张严肃的气氛与强烈的责任担当凝聚成推动工作的共识。
“我市是否考虑利用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有利时机适当调整我市义务教育布局?当前在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方面有哪些优惠政策?我市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询问环节一开始,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胡海华就连续抛出3个问题,直指教育均衡问题要害。
“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上,一是要做好与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工作,坚持人口流动到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二是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部门将根据各乡镇人口数、受教育需求量和变化趋势,做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规划布点工作,3万人以上的乡镇建4所至5所寄宿制小学、2所至3所寄宿制初中,3万人以下的乡镇建2至3所寄宿制小学、1所寄宿制初中;三是充分利用城镇义务教育资源,尽力满足城镇化带来的教育需求……”市教育局局长苏锡凌诚恳作答。
“请问市教育局,下一步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一步推进‘全面改薄’工作?”苏锡凌话音刚落,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熊海涛又“单刀直入”。
“2016年我们要落实‘全面改薄’和城镇学校扩容项目工程,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同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师培训和交流力度,保证每年有一批优秀教师在区域内流动。坚持实行义务教育就近划片免试入学,继续推行普通高中录取‘分配生’政策,2016年,优质普通高中招生继续向薄弱初中倾斜,拿出正取生名额的50%分配到各初中学校。”苏锡凌表示。
“如何解决农村教师流失问题?”
“如何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
“根据人口变化,近年来市中心城区需要新建多少中小学?已经建立多少?”
一言一语贴民心,一问一答总关情。在近两个小时热烈而紧张的问答中,诸如上述似乎充满“火药味”的询问一茬接一茬,“直戳”教育均衡发展“隐痛”之处。问者跟踪发问,一针见血,针对实际,有理有据,每一个都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答者坦诚直言,不推卸责任、不回避矛盾,摆出了实情,解释了疑惑,每个回答都代表了政府部门深刻的思考和慎重的承诺。
问之求“效”
专题询问“始于问而不止于答”,询问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实效、推动工作。而请市政府及其教育、规划、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到场应询,除了一般意义上解疑释惑之外,还可以促使他们向人大代表、社会公众做出承诺。这无疑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改进工作。
“我们还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按照问题轻重缓急,分类梳理,统筹协调,督促各级部门切实解决问题,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询问过后,市政府副市长曹新生代表市政府作了表态发言。
面对“发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应答。但是,应答绝不是“结果”,市人大常委会还把更多的精力聚焦于“问”后。
专题询问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根据前期调研情况以及会议的审议情况,形成了审议意见。审议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合理调整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切实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五个方面的要求,交付市政府办理。
除此之外,为加大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市人大常委会邀请市各媒体参与新闻报道,并对专题询问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实况录像将在有关媒体播出。信阳晚报、人大网、信阳新闻网等媒体以设立专栏、专版等方式,集中宣传专题询问活动,让广大群众清楚地了解政府所做的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汇聚全社会关心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力量,共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教育是培养人才最主要、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意义。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现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期盼,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出席询问会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晖在讲话时指出,“要优化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多策并举把义务教育办得更好。”
本报记者 姚广义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