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信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信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官网 > 新闻频道 >学习交流 > 浏览文章

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进答卷——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五年工作回顾

发布时间:2023-02-08  阅读次数:次  【字体:



图片
2022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栗战书委员长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议程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摄影/马增科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做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上任伊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就如何做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发表讲话,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栗战书委员长的讲话,紧紧抓住人大工作的核心要义和本质特征,为本届努力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锚定奋进主基调。


五年奋进,不负初心。五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敢于斗争、担当作为,确保人大各项工作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紧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依法履职尽责,人大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五年发展,光辉璀璨。每年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引领带动各级人大把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工作引向深入;通过第五个宪法修正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编纂完成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重要法律——民法典,为中国人民量身定制“权利宝典”;连续五年开展11部生态环保领域法律和1个相关决定的执法检查,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人大贡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35条具体措施,推进代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让我们共同回望记忆长河中那些值得永远铭记的人大高光时刻,追寻曾经走过的铿锵足迹,穿越时光隧道的宏大叙事,从中汲取奋进动力,续写新的荣光。


01

人大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展现新作为

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国家政权机关的重要制度载体,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实现形式。

——习近平


微信图片_20230208090139

2022年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汇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连续第八年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党的全面领导领航,人大工作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一场高规格的重要会议——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以“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为名的会议,在党的历史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上都是第一次,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大工作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和殷切期望。


10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举行集体学习。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列为第一项议程,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集中进行深入学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作为基本功和必修课。常委会党组每次会议的第一项议程,都是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中央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并使之制度化。连续五年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推动各级人大学习贯彻工作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栗战书委员长说。


健全和执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和督办工作机制,建立贯彻落实台账,确保一项项落到实处。


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常委会党组每年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汇报年度工作,人大重要会议、重要立法、重要工作、重大事项等,都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


常委会党组全面履行领导责任,完善党组工作规则,充分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


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带头贯彻党的主张和意图,担当尽责、作出表率,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2018年3月11日15时52分,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内,掌声雷鸣,群情激昂。宪法修正案总结了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新经验,确认了新成果。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坚持”,即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党的指导思想为国家指导思想。


在非常之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高票通过。一天后的中南海怀仁堂,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围绕实施好民法典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亲自推动民法典的实施,而且在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立法工作。监察法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形成的新理念、新举措、新经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障反腐败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从填补法律空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到被誉为宁静环境守护神的噪声污染防治法;从守护中华母亲河的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到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保护法……生态环保领域制定和修改20多部法律,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书写出不负时代的立法新篇章。


民生部署干货满满,勾勒出一幅美好生活新图景的“十四五”规划;出台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为举国抗疫源源不断提供制度保障;为了使“长出牙齿”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更好“咬合”,在全国范围内连续打响声势浩大、务实高效的污染防治法治攻坚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职尽责,做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02

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把宪法实施提高到新水平

我们要以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为契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习近平

微信图片_20230208090152


2018年3月17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国徽高悬,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票当选为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现场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习近平主席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代表宣读誓词。这是宪法宣誓制度实行以来首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举行宪法宣誓活动,也是共和国历史上国家主席首次进行的宪法宣誓活动,充分展现了由人民选举出的国家领导人对宪法的尊崇,对人民的承诺。


“本届以来,我们参与了国家根本法——宪法的修改,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见证了习近平主席手抚宪法,面向代表宣读誓词的庄严时刻,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这些都让我们对宪法权威和尊严肃然起敬。”谈到加强宪法实施工作情况,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吐露心声。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2022年12月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2022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署名文章《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全面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建设和宪法实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我国宪法制度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明确要求。


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坚决落实执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积极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加强宪法实施工作,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规则得到全面实施,把宪法实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1982年现行宪法诞生以来的第五次修改,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奠定了治国安邦的新基石,折射出的改革和法治新理念意义深远。


根据此次宪法修正案的规定,全国人大成立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承担宪法相关职责。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成立了宪法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履行宪法相关职能提供服务保障。


本届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健全完善宪法相关法律制度,立法工作直接贯彻落实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的宪制特点更加鲜明。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宪法的显著特色和最大优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人大、政府等组织法,同时在监察官法、教育法等法律制定修改中,明确规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国旗法、国徽法相继修改,以立法助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地方组织法等法律的升级更新,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政权建设的基础。


本届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环保、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精彩纷呈的立法工作充分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宪法规定这一特点。


比如,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及时制定修改个人信息保护法、法律援助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届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方面迈出新步伐。完善法律草案审议前、审议中的合宪性审查机制,明确有关方面拟出台的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和重要政策、重大举措,凡涉及宪法有关规定如何理解、实施和适用问题的,都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合宪性审查请求。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法监督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发现存在违宪违法问题的规范性文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制定机关及时修改或者废止,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治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通过“决定+修法”的形式,就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选举制度作出新的宪制性制度安排。


2022年5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顺利举行,李家超高票当选。这是继2021年9月选举委员会选举和2021年12月立法会选举之后,香港新选举制度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充分展现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实践的新气象。


本届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大局、贴近民生、突出重点开展监督工作,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加强对国家宪法日宣传、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落实宪法规定的授勋和特赦等制度、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有效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有力彰显人们对宪法的信仰、敬畏和尊崇。宪法精神植根人民心底、深扎中华大地,法治信仰蓬勃生长,化为每个公民尊法守法的自觉行动,汇聚成亿万人民依法治国的磅礴动力。


03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根本政治制度绽放新光彩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习近平

微信图片_20230208090201

“我们将同全体代表一道,忠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忠实维护人民利益,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2018年3月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刚刚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栗战书,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向13亿多中国人民作出庄严承诺。“人民”二字,在仅2000余字的讲话中被反复提及。


回首履职之路,我们可以发现,把人民当家作主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是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不懈追求和显著特点。

“农村老话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今天看到法律修改在进行宣讲,还征求我们的意见,真的特别激动。”


2022年7月,贵州省毕节市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立法联络站召开座谈会,征求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改意见,并积极宣传群众关心关注的“外嫁女”有关权益等内容,这让“外嫁女”张梅既欣喜又感动。


2021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直通车”驶入毕节,毕节市人大常委会成为当前32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截至2022年8月,毕节在全市设立了3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向国家立法机关上报了6部法律草案修改意见建议共54条。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直达国家立法机关,立法为民、立法靠民、立法惠民成为民众看得见的“全过程”。


这是我国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一个缩影。如今扎根基层的法治根须越长越密、越扎越深,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树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从制定立法规划计划,到法律制定修改的各环节全过程,再到推动法律宣传贯彻实施,都能听到人民的声音、看到人民的智慧。可以说,每一部法律,都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最大程度凝聚立法共识的成果。


“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推动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2022年3月,栗战书委员长在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本届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把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立法、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五年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11部生态环保法律和1个相关决定的执法检查。栗战书委员长率先垂范,6次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10次带队赴地方检查,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人大监督工作的每个角落,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人大贡献。


老百姓记得,检查组成员的身影出现在村前屋后田间地头,脚上沾满泥土;人大代表和专家们记得,检查组成员认真倾听深入交流,创新方式广纳意见;地方有关负责人记得,检查组成员紧扣法条犀利发问,不由得红脸出汗,及时整改;常委会委员们记得,执法检查报告问题清晰建议务实,常委会跟踪问效直至问题解决……


人大监督实效不断增强,充分证明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栗战书委员长指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和生动实践。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人大代表的一项神圣职责。许多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故事被大家津津乐道:袁建良代表紧盯脱贫攻坚,到贫困地区调研超60次、行程近3万公里;党永富代表成为“土”专家,持之以恒为保护、治理土壤鼓与呼;何健忠代表立志“一辈子做老百姓的代言人”,为基层技术工人积极发声……这些大多不为人所知的感人故事,被记录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编写的《我当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故事》一书中,引起了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的广泛共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些“为民奔走”的故事,正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体现,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写照。


“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目的是通过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难所盼,从法律制度、方针政策、工作措施等方面,通过法定程序提出建设性的、有针对性的议案、意见建议,从而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022年6月22日,栗战书委员长在同列席常委会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时,再次叮嘱人大代表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为了保障这些“桥梁”能够实现“全天候”稳固通畅,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遗余力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让人大代表更好“发光发热”。从栗战书委员长坚持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当面听取代表意见建议和百姓呼声期盼,到进一步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机制,多途径多形式与代表保持密切联系;从高质量办理督办代表议案建议,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地有声、立竿见影,到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持续深化人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从组织和支持代表参加视察调研、座谈走访等活动,引导代表真正“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到广泛设立线上线下代表“家站”和履职平台,让百姓在“家门口”、“指尖上”就能随时寻到代表的身影……人大代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展现和发挥。


民主与法治相伴相生。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对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作出修改, 审议立法法修正草案,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法律,这意味着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更坚强的法治保障。


五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一步健全完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机制和平台,使人大各项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彰显良法善治新境界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国家立法机关,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工作步伐,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

——习近平

微信图片_20230208090210


重庆,嘉陵江畔,歌乐山下。


近百岁高龄的法学家金平,曾三次参与新中国民法起草工作,终于迎来了共和国法治建设史上历史性的一刻。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终于成真,中国人民从此有了自己的“权利宝典”。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盛世铸典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生动写照。


回顾本届,任务重、覆盖广、数量多、节奏快、质量高成为国家立法的显著特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顺应人民期盼,不断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以更丰富的民主形式、更畅通的民主渠道,加快推进新时代立法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时作出了两大关乎改革大业的立法举措:一是表决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二是通过决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攀升,改革开放立法实现历史性跨越。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从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法治保障,通过外商投资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作出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到健全乡村振兴制度措施,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修改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等;从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商标法,到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修改证券法、反垄断法、个税法等税收法律,制定期货和衍生品法,审议公司法修订草案、金融稳定法草案等,立法紧跟时代改革步伐,涵盖对外开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财税改革等多领域,依法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助推高质量发展。


蓝天白云,波光潋滟,榕树滴翠,水清河畅。福州市仓山区流花溪串珠公园内,许多市民散步休闲,“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已成为他们如今的生活常态。“绿水青山离不开法治护航。”家住附近的全国人大代表卢玉胜不禁感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加快生态环保立法,制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湿地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审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一个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守护美丽中国的理想照进现实。


国家安全是定国安邦的重要基石。以国家安全为使命的立法工作不断提速,构成了一道气势恢宏的立法景观。出台生物安全法,直面生物技术现实威胁,构建防控生物安全风险全链条机制;通过数据安全法,依法保障中国数字经济安全发展;修改国防法,通过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退役军人保障法等,用法治保障强军目标实现;制定反外国制裁法、海警法等,审议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加强涉外领域立法,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奠定坚实法治基础。


社会的发展、人民的需求体现在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批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相继制定通过或修改更新。


非常时刻尽显非凡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迅速制定和实施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持续发力之势,密织法网,积极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立法“全面升级”,为抗击疫情、保护国民安全源源不断注入强大法治动能。


民之所呼,立法所向。回应亿万家庭关切,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让教育孩子的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聚焦社会热点,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冒名顶替上学就业、高空抛物、刑事责任年龄等问题作出直接回应;丰富立法形式,反食品浪费法为代表的“小快灵”立法,开辟出一条完善法律体系的全新路径;以法之名深情守护,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工会法,审议慈善法修订草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提升幸福感获得感……这些法律每一部都是为百姓的切身利益精心定制,彰显国家立法机关对公民权利的尊崇和保障,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温度。


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有了新内涵,国家立法就有了新任务。针对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兴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立法“拥抱”电商时代,使电子商务不再是法外之地;个人信息保护法筑牢法治“防火墙”,最大限度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高票通过,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诈犯罪施以“全链条”打击,全国人大常委会以良法助推社会高效能治理,为推动形成生机勃勃、井然有序的良好社会局面贡献力量。


奋进新征程,人大立法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如何保障立法质量,使之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又体现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意愿?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在加快立法步伐的同时,更加持之以恒注重提高立法质量。


加开常委会会议,加开委员长会议,适应立法超快节奏;健全常态化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机制,广集民意、凝聚民智;增加基层立法联系点“直通车”班次线路,不断拓展百姓参与国家立法的途径;更好发挥代表作用,把代表议案建议作为编制立法工作计划、制修法律的重要依据;建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制度,主动发声、具名反馈立法意见采纳情况等,将尊重民意贯穿立法全过程。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牢牢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更好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立法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五年来,新时代国家立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法治迈向良法善治的新境界。截至目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47件,修改法律111件次,作出法律解释1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51件次,制定修改法律和作出有关法律问题与重大问题决定的数量创历届最多,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制度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根本、最长远的制度保障。


05

监督实效进一步增强,人大监督迈出新步伐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用起来,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确保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

——习近平

微信图片_20230208090219


“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我们确实感到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垃圾处理变规范了,海洋环境也变好了。”参加执法检查的王洪尧委员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从2018年开始,聚焦生态环保领域的突出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开展执法检查,规格之高、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成效之好前所未有,持续助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执法检查工作提供了样板和遵循,为新时代人大监督树立了典范。


大局所向,民生所系,监督所至。正如开展生态环保领域监督一样,全国人大常委会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沉甸甸的成绩单。


五年来,常委会依照法定职责、限于法定范围、遵守法定程序,在做好经常性法定监督的同时,突出助力三大攻坚战、预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监督、司法民生领域热点问题等重点,监督职能进一步拓展,监督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监督实效明显增强,做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确保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人民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既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确实帮助“一府一委两院”改进工作。


栗战书委员长6次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带队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决定的执法检查。再加上对海洋环境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长江保护法等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每年听取审议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报告以及跟踪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生态环保领域监督,对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在执法检查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实行全流程全要素监督。从深入一线进行实地检查,到加强抽查暗访;从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座谈会听取原汁原味的意见,到采用问卷调查、网络调研、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收集社情民意;从引入“外脑”对法律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到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从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到紧盯整改、跟踪问效……监督的力度和实效不断得到强化。


开展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是本届以来党中央赋予人大的新职责新要求。


常委会按照“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的要求,强化“事前”监督,聚焦“事中”监督,做实“事后”监督,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审查监督,确定有专业背景的153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预算审查,积极推进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和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建设。截至目前,全国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全面建成上线运行,全国31个省(区、市)人大、90%的地市级人大、80%的县级人大,都建成了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国家账本”透明度持续提高。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常委会于2018年首次审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年度综合报告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年度专项报告,后续连年审议国资管理有关报告,实现了企业国有资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四大类别国资管理情况监督全覆盖,为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加上了一道“安全门”,为守好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贡献了人大力量。


五年来,常委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紧盯经济运行重点难点问题,每年听取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定期分析经济形势,跟踪监督经济运行情况;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脱贫攻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金融工作情况等专项工作报告;先后开展统计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外商投资法执法检查;近年来深刻分析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形势,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老百姓牵肠挂肚的急事难事,就是人大监督的重点热点。常委会围绕医师队伍管理和执业医师法实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社会救助、儿童健康促进、落实“双减”工作等听取审议国务院专项工作报告,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开展执法检查,组织开展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专题调研,推动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人大的法定职责,也是人民的要求。常委会加强监察、执法和司法监督,于2018年结合审议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的报告、人民检察院加强对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组织开展了对“两高”工作的第一次专题询问。2020年,常委会听取审议国家监察委员会关于开展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情况的报告,迈出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工作新步伐。


首次听取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首次听取审议金融工作情况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国家监委专项工作报告;首次对“两高”工作开展专题询问;首次连续五年开展生态环保领域执法检查;首次在开展执法检查时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首次引入“外脑”对法律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首次开发使用全国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手机App;首次建立预算审查联系代表机制和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首次听取审议儿童健康促进工作情况的报告……五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强化监督职能、提升监督效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人大贡献。


06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代表工作呈现新气象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使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

微信图片_20230208090227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遵循和把握代表工作规律,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动人大代表工作紧扣时代脉搏,阔步向前迈进,更好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代表工作机制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栗战书委员长的直接推动下,2019年6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委员长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具体措施》,从涉及代表工作的11个方面,提出“干货满满”的35条具体措施,全力保障代表履职尽责、发挥作用。包括“35条具体措施”在内,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和修改关于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全国人大代表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学习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推进代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做到件件有回音、有落实。按照栗战书委员长提出的“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和“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的要求,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党和人民重托,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在五年里共提出2282件议案和42675件建议,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使命担当。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和督促议案建议高质高效办理,做到件件有回音、有落实,既推进解决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也有力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更好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常委会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更加紧密。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力推进联系代表工作,进一步密切常委会组成人员同代表的联系。在栗战书委员长等常委会领导同志的示范带动下,常委会组成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增强联系实效,拓展联系深度,把常委会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目前,156位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432名全国人大代表,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也建立起了直接联系代表机制,基本实现了联系基层代表全覆盖。


探索建立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代表座谈机制,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密切同人大代表联系、同人民群众联系,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的重大创新之举。自2018年8月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召开座谈会17次。栗战书委员长每次都出席会议,同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770人次代表面对面交流。座谈会既通“天线”,又接“地气”,在闭会期间架起了一座高效畅通的民意桥梁,成为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创新典范。


组织代表参加常委会的立法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重要的法律草案、计划草案、预算草案送代表征求意见,认真听取和采纳代表的意见建议。随着联系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国人大常委会与代表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代表参与常委会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进“站”入“家”,是人大代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导下,各级人大普遍建立起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依托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的逾20万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活动室,以及互联网线上联系平台,人大代表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扎在基层土壤之中,同人民群众走得更近、联系更紧。


代表学习培训工作实现跨越发展。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和改进代表学习培训工作,从最初实现新任基层代表履职学习“全覆盖”,到根据代表需求量身定制,实现培训内容“精准化”,再到创新推出线上培训方式,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培训“全天候”,推动代表培训工作取得新发展。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大常委会探索“云上办学”,创新开设全国人大网络学院。线上线下培训深度融合,优势互补,不仅扩大代表培训覆盖面,而且满足了代表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截至2022年底,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了26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共有16000多人次全国人大代表参学。同时,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委员长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学习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新时代全国人大代表学习提供坚实制度依据。通过系统、规范、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了代表们的政治站位和履职能力,增强了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建成并运行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有效帮助人大代表提升履职效率。


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基础。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不懈、扎实有效地创新推进人大代表工作,成绩显著,成就辉煌:全国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途径更加便捷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充分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巨大功效和中国民主的显著优势,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07

发挥职能特点和制度优势,开创人大对外交往新局面

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对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确保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习近平


微信图片_2023020809023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世界之变登高远眺,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领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全球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


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尽责担当,在国家总体外交“一盘棋”中积极发挥作用,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作出了应有贡献。


坚持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人大对外工作发展动力。


2019年5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委员长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栗战书委员长带领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神内涵、战略影响和巨大功效,把思想和行动紧紧统一到这一重要科学思想上来,坚持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推进人大对外工作。


入脑入心、对标对表,凝心聚力、务实笃行。常委会党组紧紧围绕人大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担当的角色谋划和开展对外工作,立足政治机关定位和立法机构职能,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针对性、统筹性,更好发挥人大对外工作特点优势。


元首外交“指南针”引航人大对外交往新征程。


本届全国人大紧随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外交行动步伐,坚持以落实元首外交共识为首要任务,派出150个团组访问8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接待来自76个国家和2个多边议会组织的111个团组,派团出席65起国际和地区性会议……勾勒出与各国立法机构深化友好、共话合作的新时代篇章。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各国面对面交往不得已按下“暂停键”。人大对外工作从抗疫大局和国家外交需要出发,紧跟习近平总书记“云外交”步伐,积极广泛开展视频、通话、信函等“云交往”,从立法机构角度增进同各国的沟通、对话、交流,赓续友谊,凝聚共识,促进合作。


栗战书委员长举行视频外事活动73场,其他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出席视频外事活动71场;委员会、办事机构等各层级开展双边线上活动101场、通话21次、出席视频国际会议93场。持续同俄罗斯联邦会议加强合作,与美国国会保持沟通接触,与欧洲国家议会加强对话交流,深化同周边国家议会睦邻友好合作,广泛与发展中国家立法机构增进团结合作……


情谊隔屏激荡,佳话跨越山海。全国人大“云端”交流的繁忙与热度,凸显人大对外交往对推动国家关系发展、增进理念交流、促进民心交融的特殊作用。


五年耕耘,硕果满枝。十三届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呈现线上线下一体推进、双边多边紧密呼应、新老渠道齐头并进、各级交流全面开展的新气象,对外工作格局进一步发展完善。


推动中国倡议中国主张成为广泛国际共识。


2020年8月19日20时,栗战书委员长首次通过视频方式参加国际会议——第五次世界议长大会并发表讲话。关于“携手抗疫,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方主张得到各国普遍赞赏认同,并被写入会议成果文件。


紧扣政治机关定位、发挥立法机构职能、厚植民意机关底色,全国人大各层级在双多边场合各领域交流中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理念,积极宣介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呼吁各国议会坚定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干涉他国内政;与多国议会将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写入双边立法机构合作谅解备忘录,夯实务实合作的民意基础和法治保障……中国理念、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不断深入人心。


主动自觉扛起政治责任,毫不犹豫进行政治的、外交的、法律的斗争。


2020年,香港国安法通过后,全国人大以双边友好小组组长名义向93个国家议会和欧洲议会发出106封信函,介绍立法情况、阐释中方立场,获得广泛理解和支持。这场信函外交行动有力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维护香港国家安全采取合法正义举措的正确认识,争取了有利国际舆论环境。2021年9月,针对美西方借病毒溯源问题对我诬蔑攻击,友好小组再次集体发声。


本届全国人大以常委会发言人、外事委声明和外事委发言人等名义对外发声38次,针对美西方反华势力干涉我内政、损害我国家利益的种种恶劣行为发声亮剑,以正视听,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深化理念交流与传播,讲好中国民主故事。


在立法机构交往的舞台上,全国人大积极对外宣介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交流治国理政经验,通过讲述人大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特点与创新实践,展现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就,呈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与功效;安排外国议会人士考察基层立法联系点,亲眼观察和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


百余人次基层人大代表踊跃参与到全国人大双多边交往以及同外国议会举行的专题研讨会等各类外事活动中,成为本届全国人大对外交往的一抹亮色。


作为中国人民的“代言人”,他们以真实的故事、鲜活的语言,向国际社会分享代表人民参与行使国家权力、服务人民的履职故事。他们满怀自信地讲述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民主道路和民主方式,积极传递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崇尚友好的声音,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面貌,不断丰富着中国故事的内涵。


随着中国人大声音在国际上更加广泛地传播,“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等理念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这些交流使我们更为清晰地理解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内涵,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措施一直在忠实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中国人大代表服务人民的工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十分有用的民主形式。”……


许多外国议员深受触动,他们十分期待能够尽快来华,感受中国的民主魅力,触摸中国的制度温度,探寻中国的治理“秘诀”。


08

全面加强“四个机关”建设,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成为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习近平

微信图片_20230208090243


2022年12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在这里举行。在会上,栗战书委员长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必须把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第五年举办交流会,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持续引向深入,推动各级人大统一思想认识,把思想伟力更好转化为制度自信和行动自觉,不断提升人大工作水平。


这只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缩影。


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四个机关”的重要论述,这是新时代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的新定位、新目标、新抓手。按照“四个机关”的定位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人大作为“四个机关”,本质上是党领导下的政治机关。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常委会党组和机关党组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


持之以恒加强理论武装,常委会党组带头开展集体学习,将每次会议第一项内容确定为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中央重要文件精神,旗帜鲜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人大工作,确保人大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常委会创新形式,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一年,中央人大工作会议首次召开。会后,全国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的热潮。从常委会党组第一时间开展专题学习,到常委会会议将传达学习会议精神作为首要议程,再到各地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新动力。


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全国人大机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开展机关内部巡视,持续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努力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运行机制,直接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功效的发挥。本届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锣密鼓地修改了多部有关人大制度的基本法律,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地方组织法等,不断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会议制度、议事程序和工作机制,加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升级更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这些变化,直接体现在会议上。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精简办会、高效办会、开放办会、节俭办会成为全国人代会的新特色。将预备会议和部分主席团会议等安排在晚上,各项报告时间压缩,代表们审议时挤出“水分”、只说“干货”……会期“瘦身”,议程不减,紧凑高效,细节满满,真正把“精简版”大会开成了“精华版”,迸发出中国民主的强大生命力。


常委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会风会纪,合理安排日程,优化会议流程,确保每一次会议、每一件议案、每一个事项都符合法律规定,实现了议事质量效率双提升。


会风见作风。本届以来,“加开”会议成为常态,人大工作按下“快进键”:在常委会会议之前加开委员长会议,对重点法律案、法律案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常委会会议打破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的惯例,共加开8次会议。“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成为人大工作的新风尚,展现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


做好人大工作,从调查研究开始。


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栗战书委员长以身作则,多次轻车简从,下基层、进企业、走村入户,倾听“原汁原味”的百姓声音。2021年,常委会党组成员深入基层一线,围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开展专题调研,为党中央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出台重要文件做好服务保障。在常委会领导同志的带动下,人大系统内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每年全国人代会上的“代表通道”都被视为读懂中国民主的绝佳窗口,这也是人大宣传工作创新的经典范例。


适应新时代人大工作新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改进、加强人大新闻舆论工作,推进“刊网微端”融合发展,用生动鲜活、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人大故事。通过常委会发言人、外事委发言人、法工委发言人等机制正声辟谣,阐释法律问题,进行法律斗争。


2022年2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正式启用,实现了代表议案建议提出、交办、办理、沟通、答复、反馈、查询全环节在线办理,代表履职更加便利更加高效。


本届以来,经过紧张建设,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和全国统一备案审查信息平台、网上信访平台、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等纷纷亮相,预算联网监督实现了全覆盖。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自2021年2月24日开通以来,访问量累计超过4.3亿次,已初步建设成为全民学法守法的平台。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大工作插上“智慧羽翼”,持续提质增效。


常委会还通过召开会议、开展立法调研、委托执法检查、服务代表履职等方式,加强与地方人大的联系,提升人大工作整体实效。


九万里风鹏正举,寸光阴朝夕必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继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实际行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团结奋斗、笃行不怠,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毅前行!



来源:全国人大




人民日报重磅任平文章:满怀信心,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