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杂志│全国人大代表汪荣秀:“村民腰包鼓了,我心里才踏实”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关键在干。2024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张老埠乡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荣秀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共同书写。”她表示,社会在高速发展,农村需要懂技术、讲科学、爱农业的专业人才,一个村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人才,就可以带富不少周围的人。“筑巢引凤,要真正留得住‘金凤凰’,让人才更好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财政部高度重视汪荣秀的建议,并将“支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的表述写入《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报告经大会审查后通过。
“当知道自己提出的意见建议被写进报告后,我特别激动,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汪荣秀说。
作为村里的“当家人”,多年来,汪荣秀一直记着,要把村民当家人。
“刚接任村支书时,村里连条像样的砂石路都没有,一半村民住的都是茅草房,喝水要跑到几里地外挑水。”汪荣秀记得当时村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种田为吃饭,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用水是渠尾,用电电压低。
桥头村是张老埠乡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2016年,张老埠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桥头村村民搬到了崭新的荷塘新村社区。抬头见绿,阵阵荷香,心旷神怡。错落有致的小洋房,庭院整洁,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刚入住时,汪荣秀和村“两委”干部坚持每天晚饭后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有时夜里他们有事找我,需要摸黑绕道。为了方便村民随时能找到我,我在自家院墙外开了一个门,这个门成为了我与搬迁户之间的‘连心门’。”
易地搬迁,挪了“穷窝”,进了“福窝”,更要拔“穷根”。在汪荣秀动员下,桥头村致富带头人成立种植合作社,集中流转2000多亩土地种植优质水稻和小麦。“目前村里有4个种植合作社。即使在外务工,村民也不用担心没人种地,而且每亩地每年可以让村民增收近200元。”
多年的农村工作经历,汪荣秀清楚,乡村全面振兴不能只靠农业“一条腿走路”。村民想增收,产业是关键“引擎”。许多村民渴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此,汪荣秀和张老埠乡相关负责人一起到苏州洽谈,并成功与一家鞋厂达成一致,将其生产厂房落户至桥头村的易地搬迁点。
“2022年,鞋厂正式投产。虽然厂房规模不算大,但也给村里提供了30余个就业岗位,并且每年能给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万元。”汪荣秀喜不自胜,“村民腰包鼓了,我心里才踏实。”
在汪荣秀和村民共同努力下,桥头村村民的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4年,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推动建立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探索把人大代表家站点建在产业链上,发挥人大代表专业优势,推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作为固始县农业农村专业人大代表联络站的牵头人,汪荣秀和7名驻站人大代表,围绕如何发展乡村产业,让固始鸡、固始鹅、油茶、毛尖绿茶等土特产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助力群众增收致富。“联络站的设立不仅为人大代表履职设立了新阵地,也让我们充分发挥所长,为桥头村乃至固始县农业产业发展出份力,也让更多村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关注农村合作医疗……汪荣秀一笔一划写下准备在2025年全国人代会上提交的建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履职尽责,把老百姓的心声带到全国人代会上,把党的好声音和国家的好政策传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