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专题组来我市调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7月3日以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党组书记周春艳为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委会副主任委员、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南振中等为成员的13名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专题调研组深入我市调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情况。
市长郭瑞民在当日上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新农合制度建设专题调研汇报会上发表讲话。市委副书记王道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铁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继先、高曙霞,副市长曹新生及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聂书华出席了汇报会。
会议由姚铁璜主持。调研组组长周春艳就专题调研作了说明。她说,信阳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从固始县起步,并在各县区普及,初步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在推动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总结信阳经验,完善和提高新农合建设,调研组将分3个小组深入各县区了解情况,探讨问题,并将成效情况汇总上报,在河南省范围内推广。
郭瑞民在讲话中对调研组的到来表示了由衷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并向调研组介绍了我市市情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情况。
自2003年我市的新农合在固始县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全市的新农合范围不断扩大,受益人口不断增多,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和衷心拥护。我市新农合建设呈六大特点:一是覆盖范围广。2007年全市8县2区全部实施了新农合制度,覆盖了全市现有的653万农民,占全市总人口的82.3%。二是受益人口多。截至2007年5月,全市参合农民530万人,参合率81%,已筹集到基金2681万元。今年1月至5月份,全市共享受合作医疗补偿的农民达到57.3万人次,补偿总金额3808.5万元。三是运行机制全。建立了各级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以县(区)为单位统筹,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建立了参合农民县内“一卡通”就诊,现场结算,县(区)外就诊,经办机构当即审核减免的报销补偿机制。四是服务模式新。我市在全国首创在外出务工农民较集中的地方建立新农合定点医院的模式,实现外出务工农民就地参合,就地就诊、报销。此举受到国务院、卫生部、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外出务工农民、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目前,已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了13家新农合定点医院。五是投入力度大。2003年至2006年,全市多方筹资共投入6490万元,改造155所乡镇卫生院。六是制度管理严。建立健全新农合公示、举报、通报、“一卡通”就诊、基金专项审计和财务检查监督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了新农合管理规范,运行有序。严格基金管理,对新农合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加强对新农合单病种限价管理,实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或跟踪采购等措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参合农民负担。同时,还建立了与新农合制度相衔接、互为补充的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有18.3万名贫困农民通过医疗救助参加了新农合。
汇报会上,曹新生就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等情况作了更为全面的汇报。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在参与座谈汇报时,回答了代表们的相关咨询并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据了解,代表们即日起将分成3个小组赴固始县、新县和平桥区等地调研,整个调研活动预计在8日结束。
(来源: 信阳日报 记者 黄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