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我市部分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资料收集和保护工作座谈会
7月12日,市人大常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资料收集和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室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曙霞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负责同志,市文化局负责同志,浉河区、光山、罗山、固始、商城县五县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和文化局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座谈会上,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蔡忠义就收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及影像资料工作作了说明和安排。他说,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为充分展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利用和发展工作,加快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特组织编纂《中原记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集成》一书,书中将收录我市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8个项目,分别是: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固始县)、信阳民歌(信阳市)、花挑舞(固始县)、火绫子(商城杈伞舞)(商城县)、光山花鼓戏(光山县)、灶书(固始县)、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信阳市)、皮影戏(罗山县)。本书成书前将于近期举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展,除在本省巡回展出外,还要在国际平遥摄影节展出。要求我市收集齐全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照片等资料,于近期上报。此项工作时间紧、要求高、工作量大,请各县区有关同志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高曙霞在会议中指出,一定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各族各地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冲击,大量传统文化面临流失和消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信阳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些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对于弘扬我市优秀文化传统、建设魅力信阳具有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办发〔2005〕18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今年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成立了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县区也正在筹备成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步入正常化轨道,去年我市申报省级名录8项,今年正在申报国家名录。省人大常委会此次编纂摄影专集,将对宣传信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文化资源,为发展信阳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具有积极作用。高曙霞强调,保护、继承和发展我们信阳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有关部门要以此次编撰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快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为信阳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