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社区促和谐丨浉河区人大代表张文静的履职故事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人大代表如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架起法治建设与民生诉求的连心桥?浉河区人大代表、律师张文静用三年多的履职实践给出了答案。
作为一名来自法律行业的人大代表,张文静深知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对于基层治理的重要性,于是积极推动建立常态化联系群众的平台。2024年4月,在浉河区人大的支持下,张文静带领律师团队,在湖东街道京深社区牵头成立了全区首家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文静民事法律服务工作室”,为群众提供法律法规宣传、一对一“法律问诊”、调解矛盾纠纷等公共法律服务。
工作室一经成立便受到辖区群众的欢迎,居民们纷纷带着生活中的困惑、政策上的疑问、权益维护的难题前来咨询,把这里当成排忧解难的“窗口”。

“我既是律师,又是人大代表。这样的双重身份让群众更加信任我。”张文静在接待中发现,不少群众诉求可以通过调解进行化解,她主动将专业优势与代表职责相结合,把履职触角延伸到一线调解现场。
2024年7月,长期在外的居民郑某返回家中发现,邻居曹某竟然将大门安在了他家一楼的侧墙边。郑某要求拆除被拒,双方矛盾愈演愈烈。随后,郑某通过社区找到张文静的工作室寻求帮助。
“接到求助后,我便组织双方前来社区进行调解。”由于双方情绪激动,说话间“火药味”十足,张文静当即决定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安抚好双方情绪之后,张文静来到现场实地核查,厘清纠纷症结,发现尽管曹某安装大门确有不当,但郑某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双方之间主要是因言语冲突导致矛盾激化。
回到工作室后,张文静依法依理开展调解:向曹某阐释其行为涉嫌侵权,对郑某则从邻里和睦的角度进行情感疏导。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曹某保留大门,郑某可在门口种植花草。“情、理、法三者融合,往往是化解矛盾最有效的钥匙。”张文静说。
“三理”融合的调解方法,不仅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更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累计接待群众100余人次,受理各类咨询200余件,成功调解纠纷12件。
以工作室为平台听民声、解民忧,让张文静积累了丰富的基层调解经验,也为她履行代表监督、建言职责提供了源头活水。
2025年1月14日,浉河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信阳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征求意见座谈会,张文静基于联络室参与调解的物业纠纷案例和常态化的民意收集,提出“组建专业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驻调解服务大厅”的建议。
仅两天后,由浉河区住建局牵头、区物业管理协会组建的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便正式入驻区人民法院调解服务大厅,开展物业纠纷调解服务工作,实现物业纠纷“行政调解+司法确认”的机制创新,助推全区物业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迈上新台阶。
在实践中,张文静发现,仅靠人大代表个人力量进行调解,犹如“单兵作战”,覆盖面和处理能力都有限。在她的推动下,今年5月6日,“文静民事法律服务工作室”携手浉河区检察院设立“言和检律工作站”,构建更加完善的咨询分层处理机制:日常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等简易矛盾,由值班律师即时解答或社区协同调解;对于疑难复杂、可能涉及刑事侵权的案件,则启动“检调对接”,引入检察监督力量共同会诊。这种以人大代表工作室为核心,“律师解答+社区协同+检察加入”多方联动矛盾调解机制,有效推动控告申诉工作向矛盾源头延伸,也拓宽了代表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
“扎根在群众中间,当好化解矛盾、维护权益、促进和谐的有力推动者,让法治成为大家看得见、信得过、靠得住的底气,是我最大的心愿。”从设立专业工作室到推动调解机制创新,张文静用法律专长赋能代表履职,将百姓心声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诠释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文/图: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