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四县边 怀念老父亲
——记我的父亲姚步霄和延浚汲淇四县边区抗日行政办事处 姚铁璜
今年的农历四月廿四日(公历5月28日)和十月十二日,是我的父亲姚步霄诞辰100周年和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根据地创建65周年纪念日,在这样的日子里,缅怀难忘的历史,我追寻着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我们的八路军,我们的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顶天立地,铸就的民族英雄之魂!
一、四县边办事处成立的背景和经过
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根据地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延浚汲淇四县边办事处在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前夜诞生,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中撤销。在八年的抗日平原游击战争中,无数革命前辈,为开辟和巩固四县边区英勇奋斗,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1943年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逐渐陷于不利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渡过了严重困难的局面,冀鲁豫边区军民开展了英勇的反“清乡”、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我八路军冀鲁豫九分区主力部队,在张国华、赵承金率领下发起卫南战役,向四县边区的日伪军发动了强大的秋季攻势,歼灭日伪军5600余人,巩固和恢复了大片根据地,延津、浚县、汲县(卫辉)、淇县四县边区由敌占区变成游击区。为了开辟四县边区,有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决定,开辟四县边根据地,八月,“中共延(津)、浚(县)、汲(卫辉)、淇(县)四县边工委成立,李先贤任工委书记①”。“冀鲁豫边区四地委书记赵紫阳、四专署专员杨锐等同志于1943年夏末决定,成立延浚汲淇四县边工作委员会,并筹备建立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行政办事处,四县边办事处由姚步霄任主任。10月12日,延浚汲淇四县边区抗日行政办事处在延津县原屯村正式成立,为冀鲁豫四专署辖县级抗日民主政府,下设民政、财政、武装、教育等科②”。
我的父亲姚步霄,名升云,字步霄,后以字行。河南省浚县人,豫北著名抗日爱国志士。1937年4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1月在焦作扶轮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家乡一带开辟抗日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鲁豫军区第二随军办事处主任、冀鲁豫军区四分区战勤指挥部副司令员等职,动员人民踊跃支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5年7月、9月,日军败局已定,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冀鲁豫行署决定撤销四县边办事处,在相应地区分别成立卫滨县、延津县抗日民主政府。李先贤、姚步霄分别调离该地区工作。
二、四县边办事处的主要工作
一是建立基层政权,壮大抗日力量。四县边办事处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游击战争形势。为了适应开辟新区的需要,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边区办事处努力开展政权建设,先后建立了四个区政府,办事处干部由几名增加到近百名,使四县边区具备了小块根据地的规模。为了游击战争的需要,进行了一些区划调整,冀鲁豫四地委、四专署于1944年5月批准,将滑县西部,南从牛市屯、北起半坡店、沙店至王庄、小铺以西的区域划归四县边办事处领导,其实已成为延、浚、汲、淇、滑五县边区了,对外仍称四县边抗日办事处。边区各级干部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在改善民生方面,实行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动员青壮年参军支前。正确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吸收同共产党有联系的地方知名人士担任办事处参议,1944年,三次召开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座谈会,向他们介绍国际国内形势,号召他们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
二是分化瓦解敌军,建立和发展地方武装。四县边办事处一成立,就抓紧组建地方武装,以打击日伪进犯,惩治汉奸恶霸,保卫人民政权,巩固和发展新区。1944年4月1日,冀鲁豫四分区主力部队在张国华政委、赵东寰司令员,新四路李静宜司令员、新四路政委、四县边工委委员王伟的率领下,攻克滑县沙店日伪据点,早已经过四县边工委和办事处做过争取工作的滑县伪保安团第三大队200余人,阵前反正,四县边办事处警卫排和四分区一个武工队编入这支部队,被改编为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游击大队。这支部队在党的领导下,战斗在四县边区,与日伪顽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先后参加了宋村伏击战、小庄伏击战、罗滩保卫战等无数次大小战斗,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和抢劫,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后升格为分区独一团,又先后改编为21团、16团,1947年编为二野11纵队第33旅98团,开赴山东战场。四县边工委和办事处又成功地争取了延津县伪贾子和民众自卫团起义。姚步霄多次找贾子和谈话,晓以大义,指出只有反正抗日才有光明前途。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1944年10月7日,贾子和率部于滑县黄塔村宣布起义。“全部人枪三百余,在团长贾子和等率领下毅然反正,并表示愿在我军统一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④”。冀鲁豫九分区将这支武装改编为九分区第二游击支队。后编为四分区第14团,1947年升编为冀鲁豫军区独立二旅,参加解放临汾战斗。贾子和民团的起义,使四县边区的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延、浚、汲、淇四县边区由游击区变为根据地⑤”。
三是担负冀鲁豫边区通往太行根据地的南线地下交通任务。这条交通线1943年底正式开通,东连冀鲁豫根据地的濮阳交通站,西接太行根据地的汲县塔岗交通站,中间穿越日伪严密控制的狭长地带延浚汲淇四县边区,穿越道清公路、平汉铁路和卫河,全长100多公里。沿途在原屯、马庄、军营等地设有中转站。四县边工委和办事处选派政治坚定,机智勇敢的交通员担负起传送情报、文件,护送干部,为根据地筹措运输紧缺物资的重要任务。共护送冀鲁豫、山东、华中各根据地过往人员4000余人次。1944年春,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和军区政委苏振华带领1000多名干部去太行根据地整风,1944年冬徐向前从山东根据地去延安,1945年9月参加七大的陈云、陈毅、李富春、林彪、罗荣桓、滕代远等27位党政军高级干部,从延安返回各根据地,都是通过这条交通线由四县边武装护送安全到达目的地的。“处于这条交通线上的汲县庞寨一带,为土匪王三祝部盘踞,该部作恶多端,曾多次残杀进步群众和交通员。为了保证整风干部来往安全,1944年春,冀鲁豫军区新四路二十一团,在延浚汲淇四县边办事处主任姚步霄率领的地方武装配合下,攻克庞寨村,歼敌一部,王三祝率残部向西溃逃。此役拔除了交通线上的一个钉子。1944年夏,整风结束后,冀鲁豫区1000多名干部由林县返回冀鲁豫根据地,途径汲县解放区。汲县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武装力量,从塔岗村出发,通过这条交通线,将他们安全护送到上马营河口。同时,冀鲁豫军区四分区二团,在卫河东的汲县李源屯包围了日伪据点。姚步霄带领冀鲁豫骑兵部队及新四路一部,从延津出发,夜行军80里,到达汲县上乐村,包围了日伪区公所,捕获了日伪区长和20多名区丁。这两处都是冀鲁豫区整风干部的必经之地。姚步霄又率部队到达上马营河口,侦察员换上伪军服装,截留来往的200只小船,使1000多名干部安全渡过卫河,奔赴冀鲁豫根据地⑥”。四县边地下交通线,在沟通华中,山东、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与北方局、延安的联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太行、冀鲁豫两大根据地之间逐渐连接起来,1945年底,冀鲁豫区党委决定撤销南线交通线。
1998年10月14日,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行政办事处成立55周年座谈会在延津召开,著名党史专家、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任永全在讲话中,对四县边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做出这样的评价:“四县边抗日根据地,是在我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建立的。中共四县边工委和办事处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群众,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创建抗日武装、发展进步势力、孤立和打击顽固势力,争取和团结中间势力,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对日本侵略者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中共延浚汲淇四县边工委和办事处在领导军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同时,深入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积极进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这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时间不长、区域不大,在抗日战争中,以及政权建设、武装斗争、群众工作中,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为祖国的独立、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贡献了力量。”
三、父辈兄弟,精忠报国
在坚持四县边区抗日的艰苦岁月里,姚步霄一直和广大劳苦农民同呼吸共命运,无论在村头路口,或牛棚茅屋,他总是抓住一切时机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鼓励人民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他不管是走到哪里,都和群众一起唱歌、谈天、商讨问题。他生活俭朴,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还通宵工作。他对下级和蔼可亲,同甘共苦,视若弟兄。那时,部队经常转移,每到一地,支床叠被铺草,他都亲自动手。抗日战争爆发后,我父亲姚步霄兄弟三人积极投入到这场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战争中。二伯父姚升瀛(字江泠)将军,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1942年7月,任国民党第98军少将参谋长兼第42师师长,1944年10月与刘希程将军率领98军参加广西会战(即桂柳会战),在都匀、麻江以南之线,浴血杀敌,阻击日军,予敌以重大杀伤,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12月在贵州境内的追击作战中,会同友军收复贵州重镇独山 后,又收复丹寨、三都、荔波、六寨、南丹等地,毙伤大批日军。1945年3月任第27集团军少将参谋长,与李玉堂将军率部参加湘西会战(芷江会战),在战场右翼迂回攻击,配合第四方面军王耀武将军雪峰山正面抗击。5月9日,全歼日军独立步兵第115大队,大队长小笠原七郎被击毙。13日,奇袭风神寨,全歼日军第217联队本部。5月底,参加会战的各军全线反攻,对敌实施钳形攻势,日军斗志丧尽,举起白旗缴械投降,湘西会战共歼敌2万余人,缴获各种武器及军用物资4000余吨,以中国军队大获全胜而告结束。这次会战,第27集团军之第20军、第26军、第94军“行动机敏、攻势勇烈,首先击破敌之左侧背,开胜利之先声”。1949年和赵子立将军一起,率领国民党第127军(辖309、310、311、312四个师和独一旅、独二旅)和国民党河南省政府随军人员在四川巴中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四弟姚升献,参加八一三凇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奋勇杀敌,右臂被打断后以左手持枪继续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姚家兄弟抗日爱国的民族气节和英雄业绩,是浚县人民的骄傲。他们的事迹当时在豫北广为流传,受到父老乡亲的尊敬和赞扬。姚家兄弟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两个战场,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谱写了一曲“兄弟并肩、英勇抗战、同仇敌忾,共御外虏”的悲壮凯歌。
四、豫北战场的战勤指挥官
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全面内战。8月,国民党八十五军、新五军等数万人马向豫北解放区大举进攻。广大解放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击。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野战军部分主力到达冀鲁豫边区,7月20日,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后方战勤总指挥部,任命冀鲁豫行署主任段君毅为司令员,赵健民为政治委员,乔明甫为副司令员。为策应中原解放军突围,配合山东战场作战,决定举行陇海战役。陇海出击,歼灭敌军1.6万余人,打乱了蒋介石南线作战计划。这次战役,也是后方战勤工作的一次总预演。战役前夕,段君毅强调:“要一切服从前线,一切为了前线,要将这两个口号喊得响响的,宣传到每家每户。要让群众明白这是一场保卫自己的人民战争。”并决定在各专区成立战勤指挥部,野战军各纵队(军)建立随军办事处。马上动员组织民工开赴前线,担负运送粮食、弹药和伤员的任务。
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后的豫北战勤支前
11月,刘邓野战军在濮阳、滑县组织滑县战役,打破了蒋介石的“打通平汉线”的作战计划。段君毅考虑滑县属于第四专署辖区,他就将战勤工作任务直接交给第四专署,要求按各纵队攻击地点,对所需人力物力进行分配。滑县战役的战勤支前工作是由我的父亲姚步霄在段君毅和战勤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具体参与负责实施的。我的父亲姚步霄1946年8月任冀鲁豫第二随军办事处主任,负责刘邓大军第二纵队的战勤支前工作,后担任冀鲁豫军区四分区战勤指挥部副司令员。此后,他大部分时间从事战勤工作,是冀鲁豫四分区战勤支前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我的父亲圆满完成了滑县战役、豫北战役、刘邓大军渡黄南下和鲁西南战役等战役及以后的豫北战场中上级交给他的战勤支前任务。1947年2月,段君毅召开第二次随军办事处主任联席会议,颁布了《修正供给标准》、《冀鲁豫区参战支差条例》,对战勤机构参加生产、各级战勤指挥部及随军办事处、各食宿站和参战群众、伤员的供给标准做了详细规定。条例的颁布,正值刘邓野战军举行战略进攻的前夕,这为冀鲁豫区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后来,刘邓大军又纵横穿插,声东击西,避敌锋芒,攻其不备,围敌打援,连续歼敌4万5千余人,解放了豫北广大地区。出于战备和战役的需要,部队转移迅猛而频繁,对粮秣供应提出了高难度的要求——“需要量大,时间紧迫,任务必须保证完成”。为此,姚步霄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激励下,实行了有效的组织和领导。他在笔记中这样写道:“大运动战,前进一千,后退八百,且是速进速退,忽前忽后,正向左呢,又向右,战勤供给,我曾作难地哭脸下泪。”由此可见条件之艰苦,任务之艰巨,在战争后勤保障史上是罕见的。姚步霄克服了这些困难,发动起成千上万的群众,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在他的带领下,家乡浚县的人民在支前中的贡献尤为突出。当时,浚县出的多是骡马快车,在前线服务的时间最长,受到上级表扬。各分区战勤指挥部和各随军办事处的指战员,在段君毅和战勤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带领运粮车队,踏泥泞,冒弹雨,跟随部队长途跋涉,不远千里,昼夜兼程打运动战,以保障部队的供给,有力地保证了大兵团、大部队军事行动的实施。浩繁、艰巨的战勤工作,显示了各级战勤指战员们高度的组织才能和应变能力,显示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邓小平曾感慨地说:“冀鲁豫是个好战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饭吃,都有翻身农民的支援,我军取得胜利,是和边区人民的支援分不开的。”邓小平的这段话,既是对边区人民的赞誉,也是对包括姚步霄在内的各级战勤指战员的赞赏。冀鲁豫四分区军民把成千上万的粮秣、弹药运到前线,再将大批缴获物资和伤员运回后方,并参加破坏铁路、公路的活动,有力地保证了大兵团军事行动的实施,为赢得豫北战场的全面胜利做出了贡献。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主力12万余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实施党中央所赋予的挺进大别山的庄严使命。在强渡黄河和鲁西南战役期间,战勤总指挥部共动员人工507万余个、畜工15万余个,为部队运送粮食、弹药,用担架抢运伤员,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我的父亲姚步霄直接参与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鲁西南战役的战勤保障工作。刘邓首长曾专门致电嘉奖支前民工:“由于你们不顾敌人的炮火和蒋机的骚扰,不顾日夜疲劳,积极协助我军渡过了大反攻的第一大障碍,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渡河任务,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8月7日,冀鲁豫子弟兵12万大军在鲁西南战役胜利并进行短期休整后,兵分三路挺进大别山。鄂豫皖边区人民重新得到解放。
2、冀鲁豫四分区向淮海战役前线的运粮工作
为应付大规模的战争勤务,根据战勤总指挥部的指示,各县成立半脱产的模范担架队和模范大车运输队,并向县分配了任务数字:甲等县150副,中等完全县100副,边沿县50副。模范大车队分配数字为:清丰县100辆、南乐40辆、濮阳90辆、长垣60辆、内黄30辆、卫南80辆,延津40辆、浚县70辆、滑县80辆、昆吾80辆、高陵20辆。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动了空前规模的淮海战役。冀鲁豫四分区虽远离战场中心,全区军民也都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支前。为保证大规模战勤任务的胜利完成,各县都组织了战勤指挥部,由县长兼指挥长,副县长、税务局长、财政科长和仓库主任都是指挥部成员。父亲姚步霄在他的《战勤工作笔记》中写道:“这次运粮任务是有重大意义的,在江北能将敌人消灭,我们便可长进无阻。这次消灭敌五军一部,得汽车500辆,近将徐州所跑敌围住,能否消灭,只看粮食是否能及时运到。仗打不胜,军队负责,运粮运不去,我们负责。我们粮食任务:第一批冀鲁豫一万万斤,我们一千万斤。”不论是粮食的成色和包装,还是车辆、船只的征调和包运,以及所用的草扇、杠子、钩子等,姚步霄都作了具体明确的布置和细致的检查。在全区人民的努力下,1千万斤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过黄河,送到徐州前线。谱写了支前的光辉一页。
3、东北野战军路经豫北的军需供应工作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东北野战军挥师南下,于4月底经过豫北。大队未到,姚步霄已带领边区人民做好了后勤供应的准备工作,为五六十万人的队伍和七八万匹马建立了通过时所需的交通路标,以及渡河所用的船只。此外,对战士民工的住房、铺草、吃饭、喝水,以及欢迎队伍的排列位置和标语口号等等,他都作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1949年3月18日和4月24日,以冀鲁豫军区四分区战勤司令员李立格、副司令员姚步霄的名义签署了《冀鲁豫四分区战勤指挥部通知》、《关于支援东北大军南下过路工作的指示》、对这次战勤军供工作做出具体布置。这两份布告,现完整的收藏在河南省档案馆,已成了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了。大军到来之际,他亲自带领基层干部结合群众利益作宣传教育工作,组织人民群众箪食壶浆,热烈欢迎东北人民解放军过境。
4、新乡、安阳战役的战勤支前
在迎送东北人民解放军南下的同时,姚步霄又着手安阳、新乡两战役的战勤支前工作,军供任务又大增,仅四分区供应小米就达430余万斤,面粉104万斤,其他柴、草、料、猪肉以及担架等,不计其数。新乡、安阳两战役的战勤工作是太行区和冀鲁豫区共同完成的。父亲姚步霄在他的工作笔记中记载:“组织领导总的名义是太行、冀鲁豫联勤指挥部,我担任副指挥长,太行四分区武装部长李定一担任第二副指挥长,太行行署财政处长李茂林也在负责,便于调粮。联勤部受七十军指挥,联系由七十军电台联系华北军区,又电告我分区或其留守处,电话通我指部”新乡守敌于5月5日向我投降,6日安阳守敌被我歼灭。“姚步霄率领冀鲁豫四分区战勤指挥部的前方指挥部,为保证后勤供应任务的完成,他接连四五十天骑在马上跟随十四纵队辗转征战。他随时采取种种措施,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部队的供给。他还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冲越敌人的封锁线,奔走于前后方之间,了解战役进展情况,把握供给方向,带领群众同破坏运输的敌人周旋和作战,以保证群众和粮草的安全。在繁重而艰苦的运输途中,他几次晕倒,从战马上摔下来,又爬上去,凭着为革命奋斗不息的顽强意志,硬挺过来。战勤指挥部组织和领导几十万群众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艰巨的战勤供给任务,以充分的人力、物力后备,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⑦”。
五、缅怀先辈,继往开来
在纪念老父亲姚步霄诞辰100周年和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行政办事处建立65周年的日子里,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父亲生前的言容笑貌不时地又浮现在我的面前,在八年的抗日平原游击战争中,在坚持和开辟四县边抗日根据地的艰难岁月里,张国华将军、赵承金将军、赵东寰将军、李静宜将军和王伟、李先贤、姚步霄、于少畬、张经 等前辈为党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可以使“贪夫廉、懦夫勇、匹夫有立志”,他们不愧为民族的脊梁,抗战的英雄。
抚今追昔,往事如烟,60多年过去,恰似弹指一挥间!使我们更加怀念那些抗战老兵,情不自禁地在心中为那些抗战中前赴后继,英勇捐躯的先烈们默默祈祷,情不自禁地在心中升腾起一种悲壮惨烈的感叹。
延浚汲淇四县边的开辟和拓展,打通了太行区和冀鲁豫边区我八路军两大战略根据地连接的走廊(京汉铁路以西归太行区,以东归冀鲁豫边区),使太行、冀鲁豫我党的两大根据地之间逐渐连接起来。四县边抗日办事处光荣的完成了历史使命。四县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是河南抗日战争史上的荣耀。我的父亲姚步霄和他领导的四县边抗日办事处的战友们,没有辜负党组织的信任,艰难而出色的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们的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胜利,这是人民的胜利。我的父亲姚步霄,作为豫北战场一名重要的战勤指挥官,不遗余力地从事艰苦卓绝的战勤工作。我在查阅省档案馆保存的战争年代资料时,见到1949年5月1日冀鲁豫四地委给冀鲁豫区党委和冀鲁豫军区战勤总指挥部的一份《四地委战勤情况报告》,在“关于安阳、新乡战役战勤问题”一节中记载:姚步霄从分区驻地滑县出发,去参加安、新战役的联勤会议,路途中遇见敌情,上级指示他若不能通过不要硬拼,可绕道黄河南去,结果他没有舍近求远,冒着生命危险,冲过敌人的封锁区到达新乡战役前线。看到这份历史文献,老父亲对党的赤胆忠诚令我们肃然起敬。我的父亲姚步霄和他领导的冀鲁豫军区四分区战勤指挥部的战友们,没有辜负党组织的信任,艰难而出色的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战勤支前任务。我仿佛看到我的父亲姚步霄当年金戈铁马驰骋在豫北战场,指挥着浩浩荡荡的战勤支前大军,“车轮滚滚,随军旋转逐西东”,运送粮草支援主力打胜仗;我仿佛看到他在浊涛翻滚的黄河激流中站在船头指挥粮草船队支援徐州大决战;我仿佛又看到他率领部队与破坏战勤运输,抢劫粮草的王三祝匪徒进行浴血战斗的惨烈场面。为开辟四县边根据地,他曾和四县抗日志士同日本法西斯展开过短兵相接、鲜血淋漓的搏斗,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多次深入虎穴策动伪军、地方民团起义反正,参加四县抗日行列,扩大统一战线,壮大抗日力量。我的父亲姚步霄做为中共河南党史人物载入了我党、我军的史册。
1998年10月12日,在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行政办事处成立55周年座谈会召开之际,原中顾委常委、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曾任冀鲁豫行署主任,晋冀鲁豫军区后方战勤总指挥部司令员的段君毅挥毫题词:“怀念步霄同志,学习他的革命精神”。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那种高尚的品质和那么一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学习先辈们在抗战中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为祖国献身精神,学习先辈们无私无畏,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振奋精神,团结奋斗,为改革开放 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谨以此文深切怀念延浚汲淇四县边英勇奋斗的抗日将士,深切怀念老父亲一代的老八路。 注①:《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大事记》(山东大学出版社); 注②:张经:《中共延津县抗日战争史稿》; 注③:《中共焦作党史大事记》; 注④:《解放日报》1944年11月21日; 注⑤:《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河南部分概述)河南人民出版社; 注⑥:新乡档案信息网:《延浚汲淇四县边地下交通线》; 注⑦:《河南党史人物传》第7卷:(姚步霄传)河南人民出版社。